“柔与野的碰撞”传统摔跤节“搏”出民族文化新气象发表时间:2025-04-12 19:43来源:环球户外在线 环球户外在线讯﹕4月12日(农历三月十五),春阳煦暖,贵州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的田坝上人声鼎沸。一年一度的侗族传统摔跤节在这里火热开场,来自周边村寨的数十名摔跤手齐聚一堂,以力量与技巧的较量演绎侗族文化的千年传承,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活力。 “开战”! 当日下午14时,随着寨老一声浑厚的号令,身着靛蓝亮色侗布的摔跤手们跃入赛场。侗族摔跤讲究“巧劲”与“礼仪”,选手们两两相对,双手用布带紧扣对方腰间,或躬身蓄力,或腾挪闪转,在角力中寻找破绽。刹那间,场中爆发出阵阵喝彩——一名年轻选手以“鹞子翻身”借力打力,将对手掀翻在地,动作行云流水,引得围观游客和村民掌声雷动、大声叫好。 “摔跤不只是比力气,更要比智慧”!来自四寨村的“跤王”吴康华已是第五次参赛。他抹了抹额头的汗珠笑道,“祖辈传下的招式里藏着侗家人‘以和为贵’的道理,倒地不伤人,胜负一笑泯”。他的对手、来自寨高村的小将吴文才则眼神炽热:“今年一定要把‘跤王’称号带回寨高村”! 一场“非遗”与青春的对话 赛场边,银饰叮当的侗家姑娘们唱起了助威歌,芦笙手吹响激昂旋律,为选手们鼓劲。人群中,既有须发花白的“老跤手”指点招式,也有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记录盛况。 据了解,侗族摔跤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,相传源于南宋时期,为防范匪盗,四寨、寨高等侗寨村民商议联盟,以比武选出一些德高望重、能力超群的领头人。四寨村推荐“公蛮”,寨高村推荐“公柳”,两人武艺超群,又都在本寨有一定名望,于是商定在当年农历三月十五日比武,以摔倒对方为胜,结果两人分别一胜一负,打成平手,于是大家共同拥戴他俩为首领。 “公蛮”“公柳”同心同德,带领民众铲除强盗、开山创业、守护一方平安。从此,为纪念“公蛮”“公柳”,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在“千叁”(四寨、寨高一带统称)侗寨都要举行摔跤活动,年长日久,便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流传下来。2005年,这一传统活动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201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“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”。如今,赛事不仅保留“三局两胜”“点到即止”的古朴规则,更融入现代竞技元素,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参与。 “过去只是周边几个寨子的村民来热闹热闹,现在县里面很重视,每年都提前做好节日预热,帮我们搞宣传!”四寨村党委书记雷杰指着现场架起的摄像机介绍道。今年,节日还邀请了黎平县侗族文化有限公司的表演队来进行表演,村民和游客们一边体验摔跤、一边欣赏侗族舞蹈,沉浸式感受民俗魅力,大家纷纷直呼过瘾! “摔”出文旅融合新路径 赛场外,酸汤鱼、油茶、糯米饭的香气弥漫路巷,侗绣、竹编、芦笙等手工艺品摊位前人头攒动。“一天就卖了50多件侗衣哩!老人、小孩都很喜欢”!四寨村村民吴二花笑得合不拢嘴。据统计,去年摔跤节带动周边村寨旅游收入超15万元,今年预计突破20万元。 近年来,双江镇以“非遗+旅游”“节庆+产业”为抓手,将3·15摔跤节、6·15喊天节、侗年节与侗族大歌、鼓楼文化等捆绑推广,打造“春赏花、夏摔跤、秋喊天、冬(侗)年节”的全季文旅品牌。2024年,双江镇共接待游客23.8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性收入1100余万元,带动600余户村民持续增收。 夜幕降临,田坝上的欢呼声渐息,而侗乡的活力仍在延续。这场力与美的古老较量、柔与野的交织碰撞,不仅让非遗文化“活”在当下,更“搏”出了一条民族特色与乡村振兴共振的新路。(文/图 龙政钢 吴光辉) 编辑:陈晓梅 责编:李林琴 一审:陈钰汐 二审:杨道军 三审:刘欣源
文章分类:
体育快报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