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州桐梓茅石以“减改兑”工笔画绘出乡风文明发表时间:2025-04-15 12:25来源:环球户外在线 桐梓县茅石镇全景 环球户外在线讯﹕新风润乡村,入目皆新景。穿行于桐梓县茅石镇乡村,文明新风扑面而来——在这里,垃圾场变成了小花园,残垣断壁变成了“会说话”的涂鸦墙;在这里,不滥办酒席形成了共识,邻里相亲、尊老爱幼等美德融入村民日常;在这里,群众出资出物出力参与共驻共建成为常态;在这里,村规民约口口相传,移风易俗成为新潮…… 乡风文明何以成为乡村振兴的破题之钥?桐梓县茅石镇以“减改兑”三支制度画笔勾勒出乡村善治的工笔画卷,正演绎着从“治理洼地”到“文明高地”的跃迁。 “减”出移风易俗新风尚“严禁乱办酒席,不能以同一事由重复操办”。“宴席标准原则上不超过本地平均水平,所设宴席必须符合食药监管部门关于食品药品安全方面要求”。走进茅石镇龙会村,村委会门口贴着一张张村规民约,上面写着村里的规矩。这些规矩,村民们都知道,也都愿意遵守。 村支书陆安桐说:“我们提倡‘厚养薄葬’,老人在世时好好孝顺,那才是真孝顺。同时,办酒席的时候,也要注意交通和食品安全”。 今年3月,村民周国云家办丧事,就签了安全文明行车承诺书和宴席食品安全承诺书。“这样由繁化简,安全事故少了,铺张浪费也少了,还绿色环保,大家都觉得挺好”。陆支书笑着说。 以前,村里办酒席的名目可不少,诸如乔迁、升学、满月……都要办,村民们满是困惑:“互相攀比,讲排场,人情负担越来越重”。 现在,茅石镇把办酒的规矩、标准都写进了村规民约,引导着村民们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其它不办。 在镇龙村,为了让村规民约真正落地,村支书姚显阳带领大家反复召开群众会议,苦口婆心地向村民宣讲政策、分析利弊,经过多轮讨论和协商,最终明确只办理红白喜事。 姚显阳说:“我们甚至连90大寿都不办了!刚开始,不少村民想不通,颇有微词。但后来,随着村规民约的逐步推行和深入人心的宣传教育,大家的态度慢慢发生了转变。村规民约明确规定,凡发现滥办酒席的,当年积分取消,所有分红取消,还要在全村进行通报批评,让村民们深刻认识到了遵守规定的重要性”。 如今,村规民约已深入人心,村民们从最初的观望、不解,到如今的积极响应、主动支持,纷纷郑重地签下了承诺书, 承诺书上的每一个签名,都代表着一份对文明新风的拥护,一份对美好家园的期盼。 茅石镇政法委书记杨文君说:“我们有能力带领村民做好乡风文明建设” 。为了让村里风气更好,镇里下了不少功夫。针对人情攀比、厚葬薄养等问题,茅石成立红白理事会,开展专项治理,让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其它不办的理念深入人心,也让“无事酒”没了市场。 就在前不久,团结村村支书成洪吉遇到了一桩棘手的事。村里有一户人家要办酒席,规模搞得很大,明显有滥办酒席的嫌疑。成洪吉知道,硬来肯定不行,容易激化矛盾。他灵机一动,想到了村里的红白理事会。他赶紧把几位德高望重的理事会成员请来,一起商量对策。 这些老人在村里威望高,说话管用。果然,他们出面一劝说,那户人家就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主动减少了酒席的规模。成洪吉感慨地说:“有时候,请红白理事会里具有威望的村民参与说服,效果更好,比我们干部空口说白话管用多了”! “改”出干净整洁新农村 202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要大力开展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,清理乱堆乱放、清理残垣断壁,推进改厕、改圈,治理污水、治理垃圾,大力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,开展卫生家庭创建行动,推进农村移风易俗,培育形成文明乡风。 茅石镇闻令而动,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响应号召,一场春天的特别行动正在这里拉开序幕。 一进茅石镇,只见家家户户的院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,墙壁上绘着一幅幅展现茅石美景的图画,仿佛在热情地邀请你走进这方水土,一睹它的风采。 从上个月开始,50岁的村民苟明贵就忙得脚不沾地。他可不是在自家忙活,而是在清理村里那些年久失修、破败不堪的残垣断壁。 苟明贵是个实在人,平时就爱琢磨些事儿,这次村里搞建设,他更是积极得很,主动揽下了清理的活计,“为了给新修的步道围上护栏,我还从自家山上砍了三百多根竹子”。 杨道荣听说村里要建设,他二话不说,就捐出了自家存放砖块。他说:“村里建设,就像盖房子,我出点砖,也算是尽了一份力,光荣”! 杨至兰、李庆英、贾新叶、杨道维几位村民,则主动承担起了大伙儿的伙食。杨至兰每天天不亮就起床,淘米、洗菜、切菜,忙得团团转。虽然累得腰酸背痛,但她脸上却始终挂着笑容。她逢人便说:“能为村里建设出把力,我高兴还来不及呢”! 与此同时,镇里还请来设计团队,用墙绘的方式,让墙也会“说话”。 构图、起形、喷绘、填色……以前单调的墙,现在变得五彩缤纷,乡村气息的墙绘作品跃然墙上,不仅美化了环境,也让文明新风吹进了大家心里。 “路边废弃垃圾场也改成了花园,种上了花草,成了风景线”。乘着乡村公交来这里的游客,一眼就可以瞧见公路旁的小菜园、小花园,还有村民用竹子围成的护栏,俨然成了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 在“两清”行动中,村民们就是参与者,也是享受者。正是这股共治共建齐参与的劲头,全镇的村民们都被动员起来了,对房前屋后、破房子进行“地毯式”搜索,把垃圾和杂物都清理得干干净净。 78岁的赵学维身体硬朗,每天空闲时间就打扫自家院落,整理他家的多肉植物和花草:“我儿媳妇院子里种了花花草草,我帮忙打理,把自己家打理得漂亮,自己也舒服”。 “这段时间,走在茅石镇的村村寨寨,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一股蓬勃向上的活力。这股活力,来自于我们的村民,来自于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,更来自于我们正在推行的这场乡风文明建设变革”。茅石镇镇长梁水平说,乡风文明建设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需要我们每一个干部、每一位村民共同参与的实际行动。我们推行的“两清两改两治理”,只是切入点,我们的最终目标,是构建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。 “兑”出乡村振兴新气象 中关村村支书董恩霞,最近正忙着张罗着把村里那段没硬化的路翻新。凡是出钱出力帮忙的,每人都能得到20分奖励。 另一边的山茶村,凡是优秀调解员,或者被评为卫生家庭户的,一年可以一次性得到100积分。 积分就像平时攒的“小红花”一样,村里把文明建设的内容跟积分挂钩,村民们参与打扫沟渠、宣传环保等活动,都能得到相应的积分,可以到“积分超市”兑换农具、生活用品,还能用来评选“文明家庭”“最美庭院”。 村民成克炎家已经连续三年被评为卫生家庭户了,他们家80岁的成荣贵老人,每天都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,他把每年所得的100积分兑换成奖品的那一刻,别提有多开心。 自从村里搞了积分制,村民们的心气儿都高了。以前那些懒懒散散的景象少了,现在大家伙儿都动起来了:有的琢磨着怎么发展产业,有的主动给村里建设出主意,还有的积极参加村里的各项活动,整个村子都变得有活力了,大伙儿对未来都充满了希望。 山茶村村支书周棋还带着村民们把闲置的房子利用起来开民宿。政府补贴一部分沙石,村民负责装修,已经有21户参与了进来,这让村民看到了希望。 茅坝社区也不甘落后,村支书黄光华带着300多户开民宿的村民开展人居环境整治,还有100来户盘活了闲置资源,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乡村旅游,让文明新风给游客留下好印象。 团结村成立了老年协会,旨在关爱一老一小,目前已纳入20多位老人,志愿者没事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温暖,帮着料理家务,陪孩子们读书学习,做游戏。这事在村里传开了,大伙儿都竖起了大拇指。 新桥村最近也是热闹非凡。村支书号召村民参与共治共建,大家一起出力,整治了70多口化粪池,村子里的环境焕然一新。不仅如此,村里还号召大家参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路建设。村民们积极性高涨,有的出钱,有的出力。如今,新桥村的产业路修好了,游客也多了起来,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,大家伙儿都说,这日子是越过越红火! 以前,高垭村大项目要落地,但是涉及到一些土地和补偿问题,村民们的意见不统一。村支书张忠强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他决定发动群众参与调解,组织了几次村民大会,让大伙儿坐在一起,心平气和地商量。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,最终达成了共识,项目顺利落地。村支书感慨地说:“还是群众的力量大啊,和气化干戈,乡风文明内涵更丰富”! 兑换积分只是一种激励方式,各村还成立协会,创新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,让文明新风吹遍千家万户。龙会村劝住了攀比酒席,山茶村攒出了致富动力,新桥村改出了民宿产业……如今的茅石镇,村规民约不再是一纸空文,这场由“减改兑”引发的乡风之变,正让村庄更美、人心更齐、日子更红火。(来源∶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邱胜) 编辑|陈晓梅 责编|吴玥希 一审|陈钰汐 二审|杨道军 三审|刘欣源
文章分类:
综合资讯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