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 | 收藏本站

癌症来临前会经历“癌前病变”!这5种发现,帮您及时“刹车”

发表时间:2021-12-27 18:18来源:环球户外在线—医药健康

        疾病,人人都唯恐避之不及;而在疾病中,最令人害怕的大概要属癌症了——与癌细胞博弈时,患者不仅要忍受痛苦的治疗过程,付出高昂的治疗费用,最后还可能丢失性命,人财两空……


20211227


        很多人检查出癌症后,往往会感到难以置信:这个病怎么说有就有呢?为什么以前都没发现呢?

        其实,癌症并不是一下子出现的,在它来临前,大多存在一个关键性的“可逆转时期”——癌前病变。如果能及时“刹车”干预,就可以控制病情、甚至避免癌症的发生!

一、防肺癌:“肺结节”越大越危险

        肺癌是我国的“第一大癌”,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已连续10年位居恶性肿瘤之首。数据显示,中国每年新增肺癌约80万人,每年因肺癌而死亡的超70万人!

1、肺结节:越大越危险

        肺结节病变是肺癌的一个重要诱因,一般来说,结节越大,危险性越高。但每个人病情有差异,具体遵医嘱。

        当直径<5mm,且没有肿瘤病史、家族病史的,恶性的可能性较小,每6-12个月做CT复查一次就可以;

        当直径为5-10mm,恶性可能性为6-28%,每3个月复查一次;

        直径>10mm的肺结节,应每1~2个月复查一次。如果随访发现病灶无变化,则常延长至3个月、6个月、1年进行复查;当肺结节2年无变化时,则可大致认为是良性结节;有变化时,则根据变化情况作出判断并决定下一步处理意见。

        要特别注意的是:>2cm的肺部结节,恶性率可高达20%;>3cm的肺结节,通常很可能是恶性病变。

        【小贴士】

        有血管的磨玻璃结节、混合性磨玻璃结节、胸膜牵拉、实性结节也都是危险的肺结节,其中大于2厘米的实性结节的恶变程度最高。

2、中医茶饮方,预防肺结节

        中医认为,气滞、痰阻、血瘀为肺结节的基本病机。肺主气,气滞后津液停,容易产生湿气,时间久了就会化痰,进一步影响血液循环,痰湿阻滞形成瘀血;若是再有瘀热化毒,结节疙瘩就会飞速扩张,甚至发展为肺癌。

        针对这一病机,国家级名老中医姜良铎姜老,带来了一杯由三味药组成的茶饮方,可以理气、祛湿、化痰、清热,辅助预防肺结节的发生。

        石菖蒲茶

        【药材】:石菖蒲5克、三七花3克、玫瑰花3克。

        【功效】:石菖蒲可以祛湿开胃,开窍化痰,醒神益智;三七花能清热化瘀;玫瑰花有理气解郁的作用。

        【注意】:津液虚,容易口干的人少喝。代茶饮只有辅助和预防作用,如果病情严重,及时就医。

二、防胃癌:“萎缩性胃炎”别忽视

        俗话说“十人九胃病”,胃作为食物消化的第一道关卡,很容易发生病变。中国是胃癌大国,每年新发病例约有67.9万,发病率占了世界的47%左右!

1、从胃炎到胃癌,只有四步

       一旦有了胃病,若是不加控制,大概会经历以下过程:

        ① 萎缩性胃炎:健康的胃在一些不良因素的持续刺激下,可能会引发炎症,损伤胃粘膜固有层,导致腺体逐渐萎缩,并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。此时只有极少数一部分人可能发展为胃癌(约为1%),听从医生指示,积极治疗即可。

       ② 肠上皮化生:若胃粘膜在修复过程中细胞结构改变,长得越来越像肠细胞,则被称为肠上皮化生。其中,不完全型肠化生,与胃癌关系密切,需要定期进行内镜复查,积极控制或切除,阻断其发展成癌。

        ③   异型增生:若是肠化生没有进一步得到控制,胃粘膜严重受损,胃部功能下降,则可能出现细胞异型增生,这就是真正的“癌前病变”!轻度异型增生有20%癌变率,重度异型增生有70%癌变率,一旦发现必须尽早治疗。

        由此看来,健康的胃粘膜仅仅四步就能发展成胃癌。因此当出现萎缩性胃炎时,我们就要提高警惕,及时就医,把癌变风险扼杀在“摇篮”里。

2、预防胃癌,守好“防线”是关键

        想要预防胃癌,就要守护好胃部防线——胃粘膜,日常养胃可以试试以下2招:

        ① 补充抗氧化剂。花青素是强抗氧化剂,也是强效抑菌剂,可防止细菌黏附在胃壁上,帮助抑制幽门螺杆菌等的生长,防止其产生毒素、破坏胃粘膜。平时可适当多食用紫甘蓝、桑葚、蓝莓、葡萄、枸杞等食物。

        ② 用好胃粘膜“创可贴”。白芨有收敛止血、消肿生肌的作用,平时泡水喝,或用白芨泡的水做菜,对修复胃黏膜有好处。

        白芨黄芪茶

        【配方】:取白芨、黄芪各30g,煎煮40分钟后代茶饮用,每天喝200毫升。

        【功效】:白芨生肌护膜,黄芪托疮生肌,两者搭配有助于减少胃损伤,修复胃粘膜。具体用法用量请遵医嘱。

三、防乳腺癌:警惕“非典型乳腺增生”

        近些年来,乳腺癌已经成为我国女性发病率第一的癌症!几乎每20秒左右就有1人罹患乳腺癌,每40秒左右就有1人因乳腺癌死亡。

1、重度非典型增生:属于癌前病变

        乳腺癌的高发,让不少女性体检时忐忑不安:要是查出乳腺增生,会得乳腺癌吗?其实,乳腺增生离癌症还很远!

        常规体检中,约有50%~70%的女性可能查出乳腺增生,但大部分都属于正常的生理变化,一般无需治疗,定期复查即可。

        但非典型增生可能离癌症只有一步之遥!特别是重度非典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,更容易出现在雌激素水平有较大变化的时期,比如孕期、哺乳期、更年期等。另外,长期的反复乳腺增生,也会加大非典型增生的几率。

2、保护乳腺,维持好心情很重要

        研究发现,乳腺癌的发生与不良情绪密切相关。为此,专家调配出了三籽三花汤,既疏肝解郁,又能化瘀解毒、补益肝肾,辅助预防乳腺癌。

        三籽三花汤

        【配方】:枸杞、冬瓜子、橘核、三七花、凌霄花、玫瑰花,各1~2g制成代茶饮。具体用法用量请遵医嘱。

四、防肠癌:“腺瘤性肠息肉”要尽早切除

        近年来,虽然我国癌症整体发病率有所降低,但肠癌发病率却有升高趋势,而且已从几十年前的第六位上升至了第三位,甚至居于城市第二大癌症。

1、95%的肠癌来自于结肠腺瘤

       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,95%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。通常,腺瘤性息肉数量越多、息肉越大,癌变几率越高:

        1cm以下的息肉,癌变率为1~3%;

        1~2cm的息肉,癌变率为20%;

        2cm以上的息肉,癌变率则为50%。

        腺瘤性肠息肉的发生有几个比较明显的征兆,比如:大便形状不规则、有凹槽,大便带暗红色血,口唇黑斑等。一旦发现需及时就医,通过肠镜进行息肉切除,降低肠癌的发生风险。

        【小贴士】

        ① 不管是哪种肠息肉,切除后都有可能复发,也可能长出不同种类的新的息肉,因此要遵循医嘱、及时复查;

        ② 结直肠癌有一定的遗传性,没有经过治疗的家族性息肉病患者,10~20年的癌变几率是100%,一定要尽早进行肠镜检查。

2、预防肠癌,用好“肠道吸尘器”

        膳食纤维具有吸附作用,能把肠道中的有毒物质吸附到纤维上,刺激肠道的蠕动形成粪便,带着有毒的物质一起排出到体外。膳食纤维中不可溶膳食纤维能够辅助降低肠癌风险。

        在水果中,苹果、橙子的不可溶膳食纤维含量较大;在蔬菜中,笋干含有大量的不可溶膳食纤维。成年人每天不可溶膳食纤维摄入量最好保持在25克到35克之间,辅助预防肠癌。

五、防肝癌:“肝硬化”到肝癌仅一步之遥

        肝癌是医学界公认的癌中之王,全球每年有75万例新发患者,但近55%的发病率在中国!据统计,70%以上原发性肝癌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,每年大概有2~5%的肝硬化患者发展成肝癌。

1、肝硬化下一步就是肝癌

       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,常见的脂肪肝、酒精肝、乙肝等,都可造成肝细胞损伤、坏死,逐渐形成肝硬化。

此时,肝脏分泌胆汁、解毒、凝血等功能也会逐步受影响,危害遍及全身。如果不予治疗,7年左右就可能发展为肝癌。

2、肝硬化早期症状不明显

        肝脏有很强的代偿功能,所以肝硬化早期(代偿期)一般无明显症状,或只是表现为腹部不适、乏力、食欲减退等轻微异常。而且充分休息后,一些症状还会得到缓解,因此很容易被忽视。

        当肝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,处于失代偿期时,才可能出现明显的食欲减退、恶心厌食、腹胀腹泻、消瘦乏力、蜘蛛痣、肝掌、黄疸、呕血、黑便等症状。但此时发生肝癌的几率超过10%。

        【小贴士】

        肝硬化代偿期检查较困难,可通过瞬时弹性成像(无创新技术)测定肝脏弹性,判断肝脏的硬度及纤维化程度;

        但穿刺活检是金标准,可以判断肝组织内炎症活动度、结构改变及纤维化程度。

3、养肝护肝,常吃3样营养素

        预防肝癌应尽量少喝酒、远离霉变食物等。此外,还可以用好3样护肝营养素:

    ① 蛋白质:每天摄入90克以上优质蛋白质,比如豆腐、牛奶、鸡蛋和鱼肉等,有利于肝细胞的修护,帮助肝细胞再生。

    ② 维生素E:可以延缓肝的纤维化过程,平时可适当多摄入杏仁、核桃、花生等食物。

    ③ 维生素A:能阻止和抑制肝脏肿瘤细胞增生,平时可适当多摄入胡萝卜、菠菜、动物肝脏等食物。

(信息来源: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)

编辑:何芳